我们今天的圣经,旧约有39卷,新约有27卷,合共66卷。这圣经既代表着上帝给人类最重要和最完备的启示,亦同样见证上帝的恩手在漫长岁月中的保守和监察。
从书卷成书起,到个别书卷在广泛的犹太群体中得到认同,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经书,是上帝呼出的灵气,最后发展出一个规范性、不可增删的经目,这就是圣经正典形成的经过。历代圣贤为要确保上帝的启示得以保留下来,千多年来一笔一字地把圣经抄传下去。而把圣经原来古老、陌生的文字——旧约是希伯来文,新约是希腊文——翻译成人们所熟悉的文字,是要让我们经历上帝话语的能力和实在,如同第一代的圣经读者一样。

图1.主前一世纪的以赛亚书手抄本
这小册子诚邀你存着感恩的心,一同见证上帝在多个世纪以来如何保守他的启示不被遗忘。
旧约正典的形成

图2:亚历山大城
严格来说,基督宗教有两个旧约正典的版本。一个是包括次经书卷的旧约圣经,如罗马天主教、正教等教派所使用的旧约圣经;另一个则是大多数基督新教(更正教)教派所使用的旧约圣经,共39卷,这些书卷与犹太人的希伯来文圣经完全相同。
这39卷书的成典过程十分漫长。起初,上帝给以色列人的圣谕,很多都是以口传为主;随着实际环境的改变,可能是国家陷入危机,又或是为了确保流传和教导更加精确,口传的内容就陆续地编写下来,成为经典。这些书卷大概是由主前1000年或更早时期,直至主前400年,甚至是200年间完成的。
在旧约经书的成典历史中,不同地区的犹太教群体都发挥监察和印证的功用。整体来说,早于耶稣降生之前,已广泛地公认了五经、大部分的先知书及诗篇的正典地位;至于一些书卷(如传道书),则在不同地区的犹太教群体有不同的领受。一般学者认为,整本犹太人的希伯来文圣经的搜集和成典,大概于主后二世纪末才得到定案。
然而,早于主前三世纪,聚居在北非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人已经开始把希伯来文圣经书卷翻译成当时较为通行的希腊文,一般称这译本为《七十士译本》。在耶稣的时代,收录在这个译本中的书卷,与希伯来文圣经中相应的书卷已经有显著的出入,而且书卷数目亦较多,一般称这些书卷为「次经」。《七十士译本》也就成为希伯来文圣经以外另一个影响深远的旧约圣经传统。时至今天,这译本依然是正教教会所沿用的旧约圣经,而罗马天主教传统使用的拉丁文圣经(即《武加大圣经》)旧约部分,也可追溯到这个希腊文译本。
新约正典的形成
早期基督教会非常意识到其信仰的根是犹太教,因此,最早期的信徒所用的圣经也就是犹太人的圣经。然而,为要确立基督信仰的独特之处,必须在已有的旧约圣经上建立新的规范和代表这新规范的经典。因此,对于早期教会而言,确认某卷书是新的(新约)正典,就等于认同这书有着如旧约圣经般的权威。

图3:写在旧羊皮纸上的查辛修抄本
新约27卷书的成书时期大概是在主后50年代初(有说最早的书卷是帖撒罗尼迦书信,也有说是加拉太书)至一世纪末(如启示录)。我们可以肯定,保罗书信和福音书是最早被确认为权威的书卷;至于其他书卷,例如希伯来书和启示录,则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领受。
早于主后二世纪已有教会领袖(亦有异端)尝试编列他们认为教会可公开诵读的经典,但这些经目与今天的新约圣经仍有出入。一般认为最能代表早期教会对新约圣经所共识的经目,又与我们今天的新约圣经相同的,就是亚历山大城教父亚他那修( Athanasius)于主后367年在复活节文告中提及的新约经目。
圣经的流传
1454年,古腾堡 Johannes Gutenberg发明的活版印刷术,不仅大大增加圣经的出版量,把成本降低,更重要是改变了出版的方式和素质。在这技术发明之前,所有书籍的出版全赖抄写。抄写员当然非常重视文本的准确性,不过,所抄下来的复制本始终难免错漏。此外,亦因为抄写员希望后人更能明白文本的意思,所以对经文略作增删和协调。
古腾堡利用这印刷术印制的第一部书,就是一本拉丁文圣经,这标志着圣经流传的一个里程碑。为分辨以往手抄的圣经与后来印制的圣经,我们就称印刷术发明之前的圣经为「抄本」。
旧约圣经
没有人知道圣经原稿在何时散失,一般认为大多数希伯来圣经书卷和新约圣经的原稿分别在主后一世纪和四世纪前已经散失了,而存留下来的抄本又多有差异。虽然绝大多数的差异都是微不足道,但也有一些差异影响了对文意的理解。

图4:位于昆兰洞内发现的古希伯来作品
圣经的抄本都是抄写在蒲草纸和皮纸上;蒲草纸的抄本一般都是较早期的。几乎所有旧约圣经抄本都是由犹太人保存下来,并且用皮纸抄写的,而最重要亦是最多的一批抄本是来自主后十、十一世纪的马所拉文士(Masoretes)。这门派发展了一套非常严谨的抄写和审查方法。因此,来自这门派的抄本彼此之间的出入非常微小。

图5:蒲草纸抄本(《七十士译本》中的申命记部分经文)。
1947年发掘出来的死海古卷中,亦包括个别圣经书卷的抄本,这些抄本主要来自主前200至100年间,大大增加我们对希伯来文旧约圣经的认识。在这些抄本与马所拉文士的抄本对照之下,发现大多数抄本都与后期的马所拉抄本极之相同。这进一步确定马所拉抄本的素质。
新约圣经
新约圣经抄本的数量较旧约的多好几倍,单单是希腊文抄本就有5,000多份。而蒲草纸抄本的数量亦近100份,其中一份最早的蒲草纸抄本编号为46(即P46)的抄本,年代大约是主后200年。这抄本抄录了保罗大部分的书信及希伯来书,这可说明在主后200年已有人把保罗的书信结集成册,流传开去。早期的抄本都只包括部分圣经,而最早一份涵盖整本圣经的抄本是主后四世纪的《梵蒂冈抄本》,还包括《七十士译本》。希腊文新约圣经的抄本数量之多,是现存世上的古代文学著作不能相比的。不过,这些抄本之间的差异亦是非常显著和复杂的。
今天最通行的两个希腊文新约圣经版本,是经过400多年对有关佐证的研究和不断修订而成,并非只依据一份抄本。这两个版本都是由联合圣经公会出版,分别是 United Bible societies ,Greek New Testament(第四修订版,1993年)和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第二十七版,1993年);它们的文本都是一样,只是列举有关佐证的方式和数量略为不同。
圣经翻译
翻译的精神就是分享和尊重。翻译者愿意与读者分享原文的信息,所采用的方法并不是要求读者去学习原文,而是以尊重读者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为前提,把一个原来是陌生的文本,用读者的惯用语表达岀来。圣经翻译也抱着同样的精神。
基督宗教和犹太教都是一个「以书为本」的宗教。基督信仰强调上帝给全人类最重要和最完备的启示都写在圣经上,因此,圣经翻译在远古时期已成为信仰群体的使命。

自主前六世纪以色列亡国起,巴勒斯坦一带最通行的语言是亚兰文,而这个时期的崇拜诵经都已把圣经口译成亚兰文,称为「他尔根」( Targum;即「翻译」的意思)。不过,第一部圣经译本则是上文提及的《七十士译本》。教会成立不久,随着信主的外邦人数不断增加,翻译工作亦陆续展开,先是当时罗马的官方语言拉丁文,然后是各地的语言文字。
今天,英文译本的数量可能比任何一个语言都多,但其实英文圣经要到十四世纪才面世,那是由威克理夫(John Wycliffe)翻译的。相比之下,中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就更早了。从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约为781年),以及1907至1908年间在敦煌石室中发现的景教经典可证明,至少有20多部书卷(很可能包括新约全书)早在八世纪期间已翻译成中文。
中文圣经的翻译
然而,基督新教(更正教)的中文圣经翻译史的序幕,可说是由传教土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揭开的。在英国圣经公会(当时称为「大英圣书公会」)的支持下,他翻译的《神天圣书》(新旧约)于1823年在马六甲出版。一直以来,基督新教(更正教)的中文圣经翻译工作都是由不同差会各自进行的;但在十九世纪末,各欧美差会在上海举行会议,议决以「圣经唯一,译本则三」作为翻译原则;并由欧美各地圣经公会(这些公会日后都成为联合圣经公会的会员)统筹这些翻译工作,包括深文理版、浅文理版和官话版,以配合不同教育程度之读者的需要。官话版新约和新旧约全书分别于1907年和1919年出版,这就是我们今天广泛采用的《和合本》圣经。在天主教方面,官方第一部完整的中文圣经译本(有详尽附注)要到1968年才面世,名为《思高圣经》。
《和合本》圣经在华人基督新教(更正教)教会盛行近一个世纪,期间虽然有其他译本面世,例如《吕振中译本》和《圣经新译本》等,但《和合本》至今依然是最普及的中文译本。然而,中文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重大的改变,加上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在圣经和手抄本研究上的进步及新的共识,《和合本》有需要作出修订。由1983年起,相继由联合圣经公会及香港圣经公会统筹,并由不同地区的圣经学者、翻译顾问及编辑专才参与的《和合本》修订工作不断推进。
1988年出版的《新标点和合本》可说是修订工作的第一阶段,其中除了重新标点整部圣经之外,亦修改某些内容易令人误解或有不雅含义的字词和段落标题。
在《和合本》长达廿载的修订过程中,参与修订者对于每一个句子、词汇、字眼,都严谨地对照原文,也参考各种译本,仔细推敲,反复琢磨,但同时力求保持《和合本》原来的文风。于2006年2月出版的《新约全书——和合本修订版》,就见证着整个修订工作竣工的前奏。
语言是不断变化的,但教会用语却往往较为传统。有见及此,联合圣经公会也为年轻信徒和慕道者预备了一部全新的译本《现代中文译本》(全本圣经于1979年出版;修订版于1995年出版)。这译本亦是从原文翻译出来,只是表达手法较为接近现代中文。

圣经公会
圣经是上帝的话语,是基督徒力量的源头,亦是未信者的导航灯,所以世上每一个人都需要圣经!据统计,现今世上的语言超过6,500种,直至2004年,圣经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只翻译成2,377种现代语言。
圣经公会的目标就是让每一个人能以可负担的价钱,获得一本翻译成自己母语的圣经。圣经公会于1804年在英国创立以来,一直推动译经、出版及发行圣经的运动;今天,这运动已推广至全世界。由于圣经翻译的需求是那么庞大和迫切,更需要全面地统筹和善用资源,于1946年成立的联合圣公会(United Bible Societies)便担当这个重要的角色。直至2005年,联合圣经公会有141个会员公会和办事处,共同在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事工;香港圣经公会亦是这全球性的联合圣经公会会员之一。
这并不是什么可夸的成就,只是见证了上帝给全球的圣经公会和联合圣经公会一个事奉上帝、服事信徒的机会,亦同样见证了世上有很多人能以可负担的价钱,获得一本翻译成自己母语的圣经,确实是上帝的恩典。

插图© Canadian Bible Society
版权所有© @2006香港圣经公会
文章取自互联网